We-link行事曆

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

南粽VS北粽

端午節要到了,說到端午一定會想到~粽子,所以現在我們來應景介紹一下粽子的由來吧:
粽子的出現為西元前340年,愛國詩人、楚國大夫屈原,面臨亡國之痛,於農曆5月5日,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。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,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。之後為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,每到這一天,人們便竹筒裝米,投入祭奠,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--"筒粽"的由來。粽子又稱「角黍」,俗諺說:「食過五月粽,寒衣收入槓」,「未食五月粽,寒衣不敢送。」意思是只要粽子一出現,歲序便實實在在轉入夏季,不再寒冷,人們的生活自然也應該相對調整,與時序節氣相適應。因此,粽子似乎頗有「標記」、「訊號」的功能,不僅只是一種應景的點綴食品而已。至於包粽子為什麼要用糯米和粽葉呢?在正式文獻典籍中似乎找不到答案。不過在民間習俗中,粽葉和糯米都有避邪的功能。

<----南部粽

而發展至今各地的粽子都展現其地方特有的特色以台灣總而言,因製作方式分為「北蒸南煮」
兩者的不同在於


  1. 北部粽是使用已炒熟的糯米加上五花肉、蝦米、魷魚乾、鹹蛋黃、香菇等所組成,再繼續蒸煮使米粒完全熟透
  2. 南部粽則是以生米拌滷汁加上炒好的內餡內大多會放三層肉、香菇、花生、鹹蛋黃,並且把整顆粽子放在滾水中煮至熟透。
<----北部粽

因此,所以北部粽有嚼感,南部粽有粘性,因北部粽是先炒過再蒸,因此顏色上較為南部粽深,味道較重,而南部因沒有炒過然後水煮所以粽子較白,因此南部的吃法都會加上醬油膏跟花生粉 (加上花生粉配大同醬油膏~讚)。 關於兩種粽子,各自有人喜歡,本人是偏向喜愛南部粽,QQ軟軟沾醬好吃,但就因軟軟QQ的口感有夥伴認為濁濁的,他們反而比較喜歡一顆顆的分明嚼勁,兩種粽子各有千秋各有所好~ 但是粽子熱量很高,又因是糯米製作吃起來不易消化,因此要克制,不可吃過量喲~一顆粽子熱量400多卡,跟月餅不相上下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粽子小知識:
  1. 肉粽做法:●包粽子以前,必須將粽繩和粽葉放入鍋中以大火煮開,並翻面一次,一方面消毒,一方面使二者柔軟不致斷裂,煮過的粽葉還必須用硬刷子刷洗,並剪去梗頭。●肉粽的材料有豬肉、長糯米、香菇、蝦米、香蔥和薑。調味料是一中匙的鹽、一小匙味精、一小匙胡椒粉、一中匙麻油和一大匙醬油攪拌均勻。●里肌肉切成小塊,放入調好的醬油中浸泡調味,泡開去梗的香菇切成細末,薑也同切成碎末。 ●三大匙油入熱鍋中燒熱,將香菇、薑末和香蔥分別先後入鍋炒香,放入泡肉剩餘的調味醬和洗好瀝乾的糯米,一同炒至半熟。●依各人喜好再適當調味,將粽繩綁好成綑備用,炒好的糯米、豬肉和粽葉是包粽子的原料,粽葉兩片先彎成三角形,盛入兩大匙左右的半熟米,放入一到兩片豬肉再蓋上一匙半熟米,將上端粽葉包住內餡,用粽繩繞三圈後打上活結,包好的粽子可放入以粽葉襯底開水鍋中,用大火煮熟,其間加冷水一次。●粽子上並可覆蓋粽葉,如此可增加粽子的香味, 並幫助早些煮熟,當然也可以用一大碗水以電鍋蒸熟肉粽。
  2. 鹼粽做法:●鹼粽的材料很簡單,就是圓糯米和鹼粉,糯米以同樣方法洗淨泡開並瀝乾後,加入兩中匙的鹼粉,用手攪拌均勻,即可用來包粽子。●粽葉捲成三角椎形,放入兩匙米,將粽葉蓋上,繞兩三圈以後,以活結綁在繩串上,用手搖一搖粽子,檢查是否包緊了,放入沸水中煮熟,大約需要四小時左右。
  3. 豆沙粽做法:●紅豆三又二分之一大杯, 洗淨加入適量水用大火煮軟,紅豆不可煮太爛,仍需保持豆形,紅豆湯每次兩杯倒入果汁機中打成漿,再用濾網將未打碎的豆皮濾去,過濾時可用手幫助攪動,將麵粉袋一邊貼住大碗邊,把紅豆漿倒入袋中,擠出水份,直到擰不出水為止。●將脫水後的紅豆塊一半放入鍋中,加入四大杯黃砂糖,二分之一杯麥芽糖,用小火炒成糊狀,加入剩餘之脫水紅豆塊炒,至完全混合為止,再加入1/2 大杯奶油入鍋中繼續炒勻便製成了豆沙。●至於豆沙粽的材料有:粽葉、粽繩、圓糯米、豆沙、豬網油和豬油,將豬油切成小塊,外緣的皮棄置不用,切好的豬油加一匙鹽拌勻備用,豬網油切成長條備用。●豆沙揉成長條,用塑膠刀切成小方塊,用姆指將豆沙塊壓一個凹洞,將豬油包入其中,外圍再以豬網油包住,洗好的粽葉捲成三角椎形,放入兩大匙洗淨瀝乾的圓糯米,再將豆沙球放入其中,蓋上兩匙糯米,將粽葉覆蓋緊密綁上粽繩後,下沸水煮熟即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搜尋此網誌